文章来源: 时间:2023-09-11 10:04:53
不久前的七夕,云阳县行政大厅婚姻登记处有一群身着马甲的志愿者在向前来登记结婚的新人介绍手里的花束。他们略显紧张,却用真诚的笑容打动着新人。据了解,这些志愿者是来自云阳县“渝康家园”的精神障碍康复者,他们手里的花束则是从几个月前就开始在社工的带领下学习并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与大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这些康复者乐观开朗,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互动。康复志愿者王女士表示,自己能够走出疾病阴霾、重新融入社会,离不开“渝康家园”日复一日的帮助。
图为渝康家园实景图
“渝康家园”是重庆市民政局打造的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品牌。自2020年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以来,重庆市连续3年先后在41个区县分批次开展试点,设置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并统一命名为“渝康家园”。今年4月,重庆市率先制定出台《重庆市“精康融合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优化服务机制体制、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质量,扎实有序推进服务工作,帮助患者与疾病共处、与社会共融。
全域覆盖,不留一个死角
在璧山区丁家街道的一块土地上,几名康复者正在和社工一起挖土豆。为了这一天的收获,他们已经守护了这片土地100多个日夜。这是璧山区“渝康家园”发挥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和农村精神障碍患者的种植技能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农疗服务,使康复者通过照顾和观察另一个生命的成长,来面对自己生命的瓶颈、体验劳动收获快乐的一个缩影。
图为璧山区“渝康家园”康复对象正在参加农疗活动
然而截至目前,像璧山区“渝康家园”一样将服务覆盖到农村的区县比例并不高。2020至2022年,重庆市财政投入1600余万元,在全市41个区县分批次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虽然区县服务覆盖率已达到100%,但仍面临街道(社区)和乡镇服务覆盖率不高、农村地区最为薄弱的问题。
对此,“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我市在全市所有街道、80%的城市社区、50%的乡镇基本形成布局健全合理、服务主体组成多元、形式方法多样灵活、转介衔接顺畅有序、管理机制专业规范、康复服务网络全覆盖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届时,预计将有1000余个城市社区和近400个乡镇能够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家门口”的康复服务。
另外,“方案”将“精康融合行动”按年度划分了任务目标,即:2023年为“服务覆盖年”、2024年为“提质增效年”、2025年为“长效机制建设年”。实行全要素推进、全过程跟踪、全方位落实,最终实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街道全覆盖,不留一个死角,切实提升基本康复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全程支持,不打孤身之战
今年,随着“精康融合行动”的全面铺开,重庆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覆盖规模持续扩大,预计将于年底覆盖800余个城市社区和100余个乡镇。在服务覆盖率快速提升的同时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日前,重庆市民政局举办了重庆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研讨会,特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残疾人福利处处长焦佳凌、重庆市高校和行业专家等同志,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提出宝贵意见。这些意见将作为理论指导,为服务发展保驾护航。
图为市民政局举办重庆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研讨会
图为民政部社会事务司王金华司长一行在我市渝康家园开展调研
7月初,重庆市确定并发布了11个街道(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市级联系指导点。按照“中心+站点”的布局架构,这11个市级联系指导点将以地域为划分作为区域中心,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提供样板支持。除此之外,全市还确立了31个区县级技术指导中心,为本区域内站点提供支持。
图为业务骨干在第一批示范站点进行参访学习与交流
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作为全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培训基地,自2020年起便组建了包括精神科临床、心理治疗(咨询)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师、精神康复管理者在内的专家库,为全市社区康复站点提供全程陪伴与支持。据了解,培训基地每年均组织多批次业务骨干培训班,并编写了服务记录手册、服务评估手册、服务项目手册、服务基础工具包等辅助工具,帮助基层业务人员把服务“开起来”。组织专家团队到区县“渝康家园”深入调研,协同一线服务工作者“找亮点、补短板、提质量”。此外还通过线上交流研讨会、社群知识推送等方式,促使服务工作者持续学习、不断进步。
图为市民政局为市级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培训基地授牌
通过对全市相关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重庆市建立了“理论引领+技能培训+区域带动”的支持模式,为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点提供多层次、全过程的陪伴支持,让一线服务人员切实感受到“有同伴抱团取暖,不用再孤身奋战”。
全人关怀,不造闭门之车
“全人”是指整体关注生命历程、全面平衡当下、充分注重个人化。在重庆市“渝康家园”着力探索的“1+N”融合服务模式中,围绕康复者这一中心,家庭、社区、社工、医生、慈善、就业等资源融合编织成一张强大的支持网,不仅关注患者疾病和症状的减轻、个人功能的恢复,而且将他们与社会连接起来,为康复者重新回归和融入社会提供助力。
走出家门是精神障碍患者重返社会的第一步。两江新区翠云街道渝康家园的小玲(化名)早早就来到社区康复服务站,给“微花园”里的植物浇水,并记录下它们今天的生长状态。照顾完植物,她又来到活动室准备参加今天的手工活动。同坐在活动室里的其他伙伴和小玲一样,曾经也不愿出门、害怕与人交往。2021年8月,渝康家园建成后,社工一次次上门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身心状况,邀请他们到社区服务站点参加活动,渐渐地,这里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在小玲眼里,“这里可以认识新朋友,大家一起学习手工、学习做饭,一起去看外面的世界,关系很平等,现在我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翠云街道渝康家园负责人罗玉华介绍,渝康家园将服药管理训练、生活能力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康复服务融入各类活动中,为服务对象搭建社区活动平台,让他们找到同伴、延伸社交网络。
图为两江新区翠云街道市级联系指导点的授牌
在奉节县永安街道渝康家园负责人王悦看来,只把服务对象放在保护性的环境中进行个人功能的康复训练是远远不够的,社区康复服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帮助患者真正融入社会、自食其力,即使带着症状也过能正常的生活。因此,奉节县永安街道渝康家园始终将职业康复作为项目特色亮点进行打造。28岁的患者琳琳(化名)向社工表达了希望通过工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想法后,社工很快与她一起讨论就业方向。根据琳琳的兴趣和能力条件,她决定学习洗发。社工请教理发店专业技师后,耐心引导琳琳练习洗发的各项细节,还链接资源在渝康家园配备了一台洗头床,一方面为其他康复者提供免费洗发服务,另一方面也为琳琳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在社工的帮助下,琳琳最终在其家附近的理发店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并获得了老板和同事的肯定。
图为(奉节)康复对象琳琳在学习洗发步骤
在渝康家园社区康复服务站点,像琳琳这样实现就业、重返社会的患者还有很多。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他们有意愿、有能力重新建立与周围世界的联结。截至今年4月,全市已累计为1.1万余名精神残疾人提供社区康复服务,200余人实现辅助性就业。随着精康融合行动的持续推进,更多精神障碍患者将享受到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康复服务,精神健康领域“住院-回家-再次发病入院”这一旋转门有望被打破,患者家庭及社会的压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