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新闻 首页 > 新闻动态 > 院内新闻
从“厌学门诊”透视教育困局——让孩子的身心成长回归健康轨道

文章来源:      时间:2025-04-14 09:51:48

近年来,“厌学拒学”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愈发凸显。作为临床一线工作者,我们在诊室中目睹了太多孩子从“学业倦怠”滑向“心理危机”的轨迹。他们带着疲惫的眼神、紧绷的神经和一句“我真的撑不下去了”走进诊室,背后折射的不仅是教育生态的深层矛盾,更是一代青少年在高压竞争下的集体呼救。

cc892f86e165ad9503ea13dc6e19aff.jpg

当书包成为枷锁:被忽视的身心警报

根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在受调查的6670名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有30%的患者在18岁以下,41%的患者曾因抑郁休学,这一数据与我们临床接诊情况高度吻合。许多家长直至孩子彻底拒绝上学才匆忙就医,却未意识到长期的睡眠剥夺(高中生平均睡眠仅6.5小时)、过度学业负荷早已侵蚀孩子的心理韧性。在诊室里,那些被误读为“懒惰”“叛逆”的行为,实则是神经系统持续超载后的自我保护——就像长期拉满的弓弦,终有断裂的时刻。

双休争议的本质:教育应回归“人”的尺度

当前关于高中双休的争议,本质是功利主义教育观与成长规律之间的冲突。我们观察到,部分实行双休的学校中,学生焦虑情绪反而有所缓解,这与神经科学研究结果一致:大脑在适度休整后,记忆整合与认知功能效率显著提升。但需要警惕的是,若双休仅成为“形式减负”,而作业量、隐形竞争压力未减,所谓的休息日不过是把教室里的煎熬搬回家中。真正的减负,需以尊重青少年神经发育规律为前提,重构教育的时间管理与价值排序。

破局之路:从“治疗厌学”到“预防厌学”

作为精神卫生工作者,我们呼吁建立三级预防体系:

前端预防:将心理健康评估纳入教育常规,如重庆某校设立的健康小屋”,为情绪调节提供物理空间;

中端干预:推行“心理体检”常态化,对睡眠障碍、慢性疲劳等早期信号建立校医联动机制;

末端治疗:强化家校医协同,避免将心理咨询污名化为“有病才去的地方”。

5974adbb8c1d3030baf538118fd1865.png

今年两会“心理健康教育进课程”的提案让我们看到曙光。重庆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正与多所学校开展医校合作,通过科普心理健康、压力应对等知识,让孩子学会识别身心警报,让家长理解“休息不是偷懒,而是神经系统重启的必需过程”。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应是制造“高效做题机器”,而是培养具有终身学习力的完整的人。当我们谈论双休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把成长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找回对知识的好奇、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这需要教育部门、医疗机构、家庭和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因为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关乎我们共同的未来。